教学资源
教学案例与设计
什么是音乐

《什 么 是 音 乐》

——《音乐鉴赏》模块教学案例分析

 

广东广雅中学    宋曼蕾

摘要  《音乐鉴赏》模块的学习是高中音乐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它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模块,首先得到了突出和强调。那么,“音乐鉴赏”的教学与初中阶段的“感受与鉴赏”有何不同呢??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真正适合高中的音乐教学呢?怎样的音乐课才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课程目标、符合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观呢? 本文以《什么是音乐》教学案例作分析,以建构主义课程观为理论依据,谈谈对《音乐鉴赏》模块教学的认识与理解。

 

【主题阐述】

建构主义观点下的课堂教学观认为:认知性任务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或惟一目的,教师不应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而不考虑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不仅包括认知的发展,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包括各种能力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发展。为此,音乐教学应把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放在丰富的、生动的、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同情感、态度、兴趣、智慧等因素紧密结合,通过体验、比较、探究、合作等方式和过程来得以完成。在《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有一句十分重要的表述: “高中音乐教学的过程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并具体提出如“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用口头描述、撰写诗歌散文等形式表达鉴赏心得,交流鉴赏体验”等的教学活动建议。

从高中学生的能力和心理发展来看,随着注意力、身体协调能力、记忆力、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感知音乐的综合能力也随之得以发展;而由于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他们已逐步形成了对音乐的审美态度,已经愿意通过学习音乐的理论知识、了解音乐创作的背景等知识来加深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也就是说,高中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听赏,不能只停留在“感受”的层面上,可以深入音乐作品的内涵、风格和文化内容等作出相关的分析与评价,并对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等具有一定的鉴别、判断能力。故此,高中的音乐学习应更强调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鉴别能力,要求学生在聆听和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比较、分析和评论,并鼓励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这应该是“欣赏”与“鉴赏”的最根本区别。 

 

【设计思路】

起始课对于刚刚接触高中《音乐鉴赏》模块的新生来说至关重要,起始课的成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和信念。经验告诉我们,起始课中教师不应操之过急地讲授新课,而是要特别注重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聆听一些最能引起他们兴趣、或容易接受的音乐,并从中初步了解到今后学习的主要内容,认识到模块学习的目的和意义——音乐在他们的生活、以及人生中的关系和作用;从而唤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学习欲望。案例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对“什么是音乐”的问题探讨、对音响片段聆听、分析、比较归纳,了解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加深对音乐学习的了解,从而感悟音乐在生活和人生中的作用与意义,激起今后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情景描述】

师:“大家好!欢迎进入《音乐鉴赏》模块的学习,经过九年的音乐学习,大家能否告诉老师,什么是音乐?”

学生A: “是让人听了会有所感受的声音。”

学生B: “有不同的音调,使人听到后感到舒畅的音响。”

学生C:“音乐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学生D:“我觉得音乐应该是有规律的声音,当然最重要的是有感情——一段音乐所表达的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能打动人的就是音乐。”

学生E:“音乐分成音和乐,音是声音;乐是乐感。”

学生F:“音乐是让人与人传播感受,产生共鸣的艺术。”

教学意图:引起学生理性的思考,回忆和总结各自对音乐的了解和看法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对音乐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和理解。那么根据大家的了解,音乐首先是一种声音,但什么样的声音才是音乐呢?请大家判断以下:以下的音响哪段是音乐?哪段不是音乐?”

片断一:现代音乐《勤蜂嗡嗡》(弦乐器模仿群蜂聚集时“嗡嗡”的音响效果,有些怪异和恐怖)

片断二:打破玻璃的声音

片断三:打击乐《厨房的交响》(一群年轻人在厨房中以常用的橱具敲打出的有节奏的音响)

片断四:配乐诗朗诵《枫桥夜泊》(在古琴伴奏下有韵律的朗诵)

片断五:《森林狂想曲》的虫鸣前奏(片断只有虫鸣的声音)

片断六:《森林狂想曲》片段

聆听音响片断后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勤蜂嗡嗡》声音怪异和恐怖,但它是音乐、配乐诗朗诵《枫桥夜泊》是令人听了非常好听的声音,但它好象不是音乐。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一直没有给出正确的答案。但同学们都一致认为:打击乐《厨房的交响》、《森林狂想曲》片段肯定是音乐。于是老师请出部分同学说出自己的理由:

学生A: “有规律的声音就是音乐。”

学生B: “我认为大自然任何的声音只要经过编排,就能成为音乐。”

学生C:“《厨房的交响》中虽然听不到音乐(指旋律),但很有节奏感,很有规律;而打破玻璃的声音没有什么规律,单纯是一种声音,所以我认为它不是音乐。”

学生D: “虫鸣声本来不是音乐,但变成《森林狂想曲》后却成了很好听的音乐。” (指旋律的动听)

师总结:“根据大家的分析,音乐首先是由一定的节奏和旋律组成的。”

教学意图:让学生在讨论和争辩中思考:音乐到底要具备什么条件?为学生了解音乐的构成要素做好铺垫。

师介绍:“大家对音乐的感觉非常的敏感。不错,《森林狂想曲》的虫鸣前奏是台湾的一群录音师,用了连续五年的时间在原始森林中收录的大自然的原始声音(有虫鸣、鸟叫、流水声等)。这些音源成为了作曲家创作的灵感,和音乐家能使用的乐器:他们对这些音源的旋律、节奏、频率、速度等特性作出细致的分析,然后非常有创意地创作出这首新颖动听的大自然交响。”

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对《森林狂想曲》作全曲的欣赏——“首先,仔细聆听蛙鸣的声音,找出音高和节奏的特点;请大家哼出蛙鸣声的音高:6 3 6 3 ;听:音乐家根据蛙鸣的音高,创造出了这句主题旋律:”

    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提醒学生关注旋律中虫鸣和蛙鸣声等在乐句中的巧妙补充、乐句的重复和段落;以及音乐在不同的段落中的音色变化。同时强调,任何音乐都是音乐家的创意结晶,都有各自独特的风格特点。由于乐曲旋律轻松动人,与大自然的虫鸣音响配合得天衣无缝,非常有创意,学生饶有兴趣地欣赏完毕,兴奋地与同学交流着自己的感受。

教学意图:用这首具有新鲜创意的乐曲吸引学生,引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要素去分析音乐,在不经意中教给了学生欣赏音乐的基本方法。

师总结 :“从以上的欣赏片段中,根据大家的理解和判断,你认为,音乐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呢?”

学生A: “有一定规律的一连串声音。”

学生B: “有优美的旋律和节奏感。”

此时老师引导学生认识:旋律是由不同的音高构成,节奏是音的长短组合。于是,老师在钢琴中弹出《运动员进行曲》的片段,要求学生——① “哼出这首音乐的旋律”、②“用手拍出这段音乐的节奏” 。

教学意图:能即时反馈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掌握和理解。

接着,教师用不同的速度和力度分别弹奏《运动员进行曲》片段,要求学生关注音乐的变化.学生对音乐变化带来的效果哄然大笑——“音乐需要合适的速度和力度去表现。”

师:“你们认为:《运动员进行曲》应该用什么样的速度最合适呢?”——

要求学生踏出运动员的步伐,找出合适的速度,最后全班同学都按着合适的速度踏步并哼唱旋律,体验音乐的速度。

师:“音乐还可以作其他的变化,请听——”

老师在电子琴上用管风琴和二胡的音色弹奏《运动员进行曲》,学生对音色变化产生的效果再次发出了感概:“不同的音乐表现要素,会产生出不同的音乐效果。”

   师:“所以,音乐家根据作品的需要,用不同的音乐要素去创作音乐、表现音乐。我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从不同的音乐要素对作品作出简单的分析,理解音乐家的创作意图,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容。其实除了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外,音乐还包括和声、织体、曲式结构等其他要素,我们会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渐地介绍。”

教学意图:通过对同一首音乐作品作出不同的变化,让学生认识音乐的要素,并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同时明确了欣赏音乐的基本方法,以及今后学习的内容和方向。

   师 :“今天我们对’什么是音乐’进行了探讨,相信大家会对音乐有重新的了解和认识。有人说: 音乐是数学——几个简单数字,却有无穷无尽的组合;音乐是历史——每个朝代都有它的足迹;音乐是地理——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的音乐文化;音乐是物理——它是声响的美;音乐是语言——人类万能的语言......你们认为呢?”

“请翻开课本第一单元的单元概述,感受作者对音乐的看法。它说——音乐始终陪伴着人类的生命历程,是生命之歌......”

片段欣赏:《槟榔树下摇网床》——人们从诞生的一刻起,音乐就开始陪伴人生

视频欣赏:《蚊子之舞》——音乐来自生活,生活就是音乐

片段欣赏:《阳关三叠》——音乐是一切情感的表现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和欣赏,请同学们用文字表述你对音乐的理解,以及你与音乐的关系?”

老师发给学生准备好的练习纸,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         音乐是什么?请用文字表述你对音乐的理解,以及你与音乐的关系?

2.         你喜欢音乐吗?你希望在音乐课中学到什么?

3.   你有什么音乐方面的特长或经历呢?

教学意图:再次对音乐的功能和意义作出总结,并要求学生写出各自的感受与理解,加深对音乐学习的认识和信念;作为起始课的摸查练习能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人特长,很有必要。

学生感受摘录

音乐的定义很广,大自然中任何的声音都可以成为音乐,只要你肯去发掘。

★音乐没有国界,它是国际交流、文化沟通的桥梁。

★给人带来心灵上的震撼、情感上的共鸣、无须用文字具体表达的声音。

★人用以彼此沟通的渠道之一,也是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它是最常用的表达方式,适合每一个人。人的生活离不开音乐,音乐凝聚着生活的感觉,使生活更有意义。

★是你喜欢的声音。

★音乐最基本的要素是声音,没有声音就没有音乐。并应该有一定的旋律、节奏与轻重。歌声是音乐,大自然的虫鸣也是音乐,劳动时发出的声音也是音乐。总之,能让人产生联想的都是音乐。

★音乐是有一定规律,有一定意境,有一定情感,给人以美感的声音。

音乐是用音符去记录各地的风俗、故事、历史、人文、山水等,可以反映作曲家不同心情、情绪和感受,同时也可以另听众感受不同的气氛和情绪——快乐、悲伤、忧郁、愤慨、悲痛。音乐更是无分国界的语言,无论人们走到哪里,都可以用音乐来沟通。

                        

问题讨论

1.     请对照案例陈述的教学目标,分析案例的设计与实施能否达到预期的目

标?它们具体表现在哪一些环节或教学手段中?

2.     你了解《音乐鉴赏》模块的内容标准吗?案例符合了哪一条的内容标准?

3.     案例中运用了哪些《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过程与方法”?

4.         请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如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

度、探究性学习能力等作出定性的评价。

 

分析评价

1.   案例始终贯穿着“什么是音乐”这个问题而进行。“什么是音乐”——看起来很简单,却是很多学生从未思考过的。学生在思考、聆听、分析、体验的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始终在一个知识点中不断加深认识、形成概念,主动构建着知识内容。

2.   建构主义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案例中教师不是让学生只是被动地聆听,而是不断地引导学生对所听的音乐作出反映:语言反映(对音乐及感受进行描述),身体反映(用动作参与音乐),内心反映(内心体验音乐),歌唱反映(哼唱音乐主题),以及演奏反映(为音乐配节奏)等,让整个教学的过程成为“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的过程”。

3.      案例中教师首先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提供了典型的音乐片段,让学生在聆听中判断、交流、体验和评价;并鼓励和调控着学生的讨论和体验过程,而不是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不难看出,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充当着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4.      建构主义的课堂教学观认为: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本案例正是针对这一观点而进行设计的。在起始课中必须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和好奇心,让学生认识到本学科的价值与魅力,这样学生才会投入积极的热情来进行下一步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终身喜爱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体现音乐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性。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广东南方传媒教育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17040208号
意见反馈
咨询电话: (86)020-37601101
联系我们
公司地址: 广州市越秀区水荫路11号13楼
业务:(86)020-37604856
传真:(86)020-37601101
上班时间: (BJ Time) Mon - Fri : 8:30am - 17:30pm